您当前所在位置是: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跨时代的水文 不平凡的历程

发布时间:2017-06-20     作者:张东   来源:汉中水文局   点击量:719   分享到:

 

跨时代的水文    不平凡的历程

                   ——武侯镇水文站发展史              

 

武侯镇水文站,位于汉江上游两岸连山出口处的勉县老城境内。距汉江源头之一的嶓冢山出水口40余公里、汉江源头之玉带河尽头80余公里。民国二十年(1931)设置,距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当时称为“武侯镇雨量站”,民国二十五年(1936)更名为“沔县水标站”,民国二十七年(1938)改称“武侯镇水文站”,沿用至今。

武侯镇水文站所处地理环境优越,山环水抱,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古金牛道与古陈仓道在此交汇,道教发祥地走马岭与之相距咫尺,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屯兵于此,发动了六次伐魏战争,这里又是南宋抗金前线的重要节点,沔县苏维埃政权诞生在这里。古阳平关、张鲁城遗址、勉县武侯祠、马超墓庙、诸葛亮读书台、明洪武四年(1371)——民国二十四年(1935)八月前的沔县县城、万寿塔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最爱国的诗人陆游在这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诸多诗章,其中《道中累日不肉食,至西县市中得羊,因小酌》就创作于斯地。

武侯镇水文站是陕西省最早观测江河水文变化的站点之一,也是陕南有记录以来对汉江水文观测、研究的最早机构。它收集、整理汉江武侯镇以上3092平方公里流域的基本水文资料,研究其变化过程及规律。观测项目包括:雨量、水位、流量、流速、水质、泥沙、泥沙颗粒、蒸发、土壤墒情等,而在当代更有不可取代的功能。1990年被确定为“国家重要站”,承担向国家防总、长委、省防汛办及下游省、市、县防汛减灾部门和工程建设、工程管理部门提供水情信息的任务,也为各级防汛指挥部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更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汉江上源第一手水文资料。

汉江在秦岭以南,巴山以北,属长江水系,有“天汉”之美称,对应天上之银河,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母亲河之一。《诗经》曰:“维天有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程度。汉江流域因属南方,上源又在山区,故雨量充沛。武侯镇水文站以上沟壑纵横,雨季集中,雨量无常,水土流失严重,常年降水量在800~1100毫米,七、八、九三个月雨量占全年50%以上。武侯镇水文站监测江水最大流量为6100m3/s(1990年),最小流量为0m3/s(1969年)这种特殊的流量落差体现着武侯镇水文站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汉江虽为常年性河流,而其年降雨量差异很大。观测、研究、分析汉江上源的水情,对中下游与长江水情变化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武侯镇水文站设置之初就直属陕西省水利局(厅),至今仍是省水利部门的直属水文站,号称“汉江第一站”,可见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为什么会在此处设置一个水文机构?原因有二,其一:汉江上源支汊众多,多条支流汇聚而于此处出山流入平原,且丰水与枯水无常态,在江水流入平原的出口处最能监测到汉江上源的第一手水文资料。其二:汉惠渠的规划设计建设为民国时陕西省水利局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水文观测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水文信息支撑。汉惠渠的修建与武侯镇水文站的设立,同为利国惠民的水利设施,80多年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该站设置的位置恰当,并于要冲之地,无可取代,且与汉江第一水利枢纽汉惠渠相得益彰,形如孪生兄弟。武侯镇水文站不但有监测汉江上源流域3092平方公里的雨量、水情变化的功能,而且对其下游1426公里的防汛减灾有很好的预警职责,受到国家水利部门的重视,并被认为是“国家级重要水文站”,其重要程度为“国家一级水文站”。

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它存在于自然界中,水文是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现象,水文站就是对这种现象进行观测、记录、研究的机构,从而找出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把握局域水文特征,分析利害关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趋利防害。武侯镇水文站的设立,是陕西省水利局对汉江上源水文事业重视的结果,是对汉江造福地方的重大举措,也是科学利用汉江水资源的前期投资,它与现代文明是同步推进的,顺应了社会进步的需求。它的设立,不但体现了政府造福于民的基本职能,而且对后续汉江水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武侯镇水文站自设立以来,与时俱进。在监测手段方面几经革新,因民国时的档案资料缺失,监测方法已无可知。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前为测船测验,1978年后改为缆道测流,2010年实现了微机控制测流及取沙自动化,新建了多视角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汉惠渠水)坝上断面、基本断面、观测房、缆道机房视频监控,并且能够在汉中水文局水情分中心直接进行视频监控,能够快速准确进行断面流量测验。在(汉惠渠水)坝上断面安装了超声波水位计,实现了河道和渠道水位自动采集、自动传输,结束了长期以来靠人工南北两岸奔波观测水位的历史。

武侯镇水文站走过了风风雨雨8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默默奉献,积累了汉江上源极大量的水文资料和科研成果。一茬又一茬的水文人,用他们的辛劳和执着诠释了他们为水文事业勤奋工作与敬业精神的人生价值。今日的武侯镇水文站已是环境优美、监测手段先进齐备、规章制度健全、双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科研成果突出的省内乃至全国的重要水文站。先后荣获省水文系统抗洪测报“先进集体”、“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示范站”,汉中市人民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勉县“文明单位”、“园林式单位”荣誉。

1999年,时任陕西省省长的程安东挥毫墨书:“武侯水文站”并题写了:“务实、创新、准确、快捷”八字的站训。这既是对武侯镇水文站工作的肯定,又是对武侯镇水文站与时俱进、一丝不苟、开拓进取精神的赞扬,还体现了武侯镇水文站测报的精准及时与速率。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武侯镇水文站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水质分析、水量监测等方面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强大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重要程度会愈显突出,它的作用发挥会更加强劲,它的社会化效益会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张东,陕西勉县武侯祠博物馆馆员、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陕西省汉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汉中市汉文化研究协会三国文化研究部顾问

 

 

编辑:张艳    责编: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