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黄河网:信息化补齐陕西水文测报“短板”

发布时间:2014-04-01     作者:秦延安   来源:黄河网   点击量:1648   分享到:

  3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陕西省咸阳市亭口水库建设工地上,已经填筑到12米高的大坝施工更是分外紧张。说起大坝能够跨汛期得以顺利施工的原因时,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亭口项目部经理李锋利说:“多亏了水文部门。2013年汛期,黑河水文站提前1小时向我们预报黑河流域将出现5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使我们在河道里施工的80多名职工、50台设备在洪水到来之前得以安全转移。”

  成功预报黑河流域洪水只是陕西水文测报系统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通过两年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陕西省水文水位站网密度由原来的1950平方千米每站增加到1050平方千米每站,水文报汛站达2098处,自动报汛率达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测报盲点催生水文能力提升

  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陕西省,从南至北分别为陕南秦巴山区、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全省流域面积在200至3000平方千米的中小河流共有262条,不同区域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特点,使得局地暴雨和山洪灾害频发。作为全省防汛的“耳目”和“尖兵”,成立于1947年的陕西省水文局,下辖6个市级水文局、83处基本水文站,基本覆盖了全省的主要江河。

  虽然每年汛期水文部门都坚守岗位,监测着江河汛情,为全省防汛抗旱指挥提供着精确数据。但是,随着大江大河治理的完成和防洪工程设施的完善,中小河流上的防洪形势却日益严峻。这些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重点经济发展区域,沿线居住人口众多,但防洪基础设施条件却十分薄弱,不仅堤防不完善,而且大多没有水文站,有的连雨量站都没有。

  “水文测报的盲点,不仅使得防汛抗洪工作有些被动,而且一些河流连搞建设的水文资料也没有。”陕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

  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的空白以及日益紧迫的防洪形势,倒逼着陕西须尽快建立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

  乘借东风

  水文建设快马加鞭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做出的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陕西水文发展送来了东风。《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止若干意见》下发后,陕西省水文局领导高度重视、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用1个多月时间编报了《陕西省中小河流治理非工程措施规划》。2012年3月23日,该规划获国家批复,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建设107处水文站、92处水位站、1526处雨量站,建设11处水文巡测基地、1个省级应急监测队,改建8处水文信息中心站,建设156条中小河流水文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共计1901个点项,总投资40361万元。

  面对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协调量大的情况,陕西省水文局结合实际,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谋划,探索新路,因地置宜,努力实现陕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传输、预报的信息化、现代化”的总体建设思路。在建设中,将水文监测系统信息化建设作为目标,将改变水文站面貌、改善职工生活作为根本目地,大胆运用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水文现代化进程。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各施工方采取“白加黑、五加二”的方式,严把关口,严格施工质量。截至目前,已完成2011年第一批33处水文站、92处水位站、1526处雨量站、8处水文信息中心站的改造建设任务,新建1处省级应急监测队,完成投资14151万元。

  水文监测系统初显身手

  “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让陕西水文的监测站点得到了扩充和延伸,为洪水预报提供了坚实基础。”陕西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2011年第一批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项目实施后,陕西省水文站网密度明显增加。雨量站达到了1920处,雨量站网密度由原来的265平方千米每站增加到现在的107平方千米每站,水文水位站网密度由原来的1950平方千米每站增加到1050平方千米每站,基本达到了世界气象组织允许最稀站网密度要求。同时,水文报汛站数由2010年的513处增加到2013年的2098处,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率水平也由过去的不足5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

  水文监测系统在防汛测报工作中已经初显身手、小试牛刀。2013年汛期,陕西省先后出现18次较大范围降水过程,渭河、汉江相继出现超警戒洪水过程,依靠先进的监测手段,陕西水文部门传递信息时速和水文预报水平显著提升。7月25日18时40分,汉中水文局发布了嘉陵江略阳水文站洪水预报,预计在7月26日1时前后将出现24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实际出现洪峰流量为2310立方米每秒,预见期长达6.2小时。7月22日6时,预报7时左右江西营站将出现500~6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实际6时50分出现洪峰流量600立方米每秒,为红寺坝水库提前1小时进行水库防洪调度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水文监测手段的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洪水预见期。据了解,2013年汛期,陕西省水文局共接收处理水情报文740.3万余份,分发报文约2220.7万余份,20分钟传输率为96.9%,30分钟传输率为99.01%,总差错率(含迟报)为0.99%,受到各方好评。